我们以建设世界一流新能源科技领军企业为目标,全力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国家新能源产业技术高地和风电运营原创技术策源地。
治理
公司构建了以科技信息部统筹,以国家能源风电运营研发(实验)中心为支撑,四家在京科技企业为主体,以各省公司及其落地项目为依托的“1+1+4+N”科技创新体系,编制了覆盖科技项目、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成果转化等的制度体系,加强全过程管理。报告期内下发《科技项目实施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研发投入、项目执行和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管理。
公司编制“国家能源风电运营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发展规划(2024-2026年)”,完成研发中心方案制定,修订《运行管理办法》《研究室管理办法》两项制度,明确研发中心目标定位与职责,确立组织架构、研发方向、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内容,发挥国家风电运营研发(实验)中心平台优势。2024年,公司协同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创新联合研究院,积极探索波浪能、潮汐能等技术与海上风电和光伏互补开发模式。
战略
我们潜心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推动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的突破与转化应用,为科技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
推动成果转化
公司致力于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基于BIM+GIS技术的国产化新能源设计系统等五项重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首套海上风电综合探测平台“国能海测1号”开创“水上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的无人化海上作业模式,助力海上风电高效运维。自主研制的行业首套超声导波式智能监控系统试验样机在江苏大丰风电场成功上线,保障风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参与申报的《基于BIMBase引擎的电力建设数字孪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2024年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成果在10余个新能源项目成功应用。龙源电力工程技术公司获评北京“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培养科技人才
在科技项目、科技奖励及学术组织职务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依托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建设,着力培养科技人才,持续提升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研发人员配置博士21名、硕士221名。
深化数字化转型
公司持续推进“164”数字化转型升级规划,扩建新能源生产数字化平台,打造“龙腾一号”新能源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党建一面旗、规划一张图、工程一条链、安全一张网、生产一条线、经营一张表、管理一盘棋,推进共享协同,助力精细化管理。2024年,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基于双云融合架构的新能源云数智一体化应用研究》成功入选2024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行业融合应用》典型案例。
风险和机遇管理
科技创新对于龙源电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
技术挑战
新能源发电技术发展迅速,前沿领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深远海风电、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光热储热等前沿领域,面临技术攻关难度大、技术路线不明确、研发周期延长等问题,技术研发路径的选择以及核心技术瓶颈将对项目经济性与社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为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我们不断强化技术研发项目前期调研与论证,组建跨学科专业团队,整合内外部资源协同攻关。建立技术储备库,密切跟踪前沿技术动态,适时优化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科学规划技术研发投入规模和实施进度,稳步推进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合作风险
在产学研合作、产业链上下游协作过程中,我们充分意识到技术能力匹配度、利益平衡机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要素的重要性,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对合作方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评估其技术实力、履约能力和信用状况等,积极与权威行业协会、专精特新企业、优秀高校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完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确保各参与方权责清晰、利益均衡和知识产权归属明确,推动实现多方共赢。
指标与目标
公司将聚焦行业前沿和发展战略,围绕三个方向梯次布局科技攻关任务。纵深推进“从N到1”的集成性技术创新,推动多场景风电规划设计及软件开发,依托“沙戈荒”大基地科技攻关专项、敦煌光热储热系统等项目,打造集成技术创新示范。稳步推进“从1到N”的扩散性技术创新,落实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部署。前瞻推进“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创新,推动沿海地区波浪能研发示范。
继续深入实施公司数字化转型升级规划,聚焦新能源数字化平台、云边算力中心,推动世界一流数字化新能源企业建设走深走实。瞄准“两个方向”,扩大平台数据规模,深挖数据辅助决策价值。升级新能源云边算力中心,推动能源流、数据流与业务流深度融合,更好支撑新能源数字化平台稳定高效运行。